第三节 海陆分布对气候的影响 |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水分的影响
(一)对蒸发和空气湿度的影响 大气中的水分主要得自下垫面的蒸发,海洋的蒸发量远比大陆为多。仍以30°N的亚非大陆和太平洋为例来说明,无论冬、夏太平洋中部的蒸发量都比同纬度的大陆为多,特别是在冬季太平洋上的蒸发量比我国东部约大7倍,比北非、阿拉伯大26—27倍,因此冬季海洋是大气的“水汽源”,大陆相对于海洋来讲,则为“水汽汇”。夏季太平洋上的蒸发量与我国东部相差无几,但和北非、阿拉伯干旱地区相比,则仍超过20余倍,这时海洋仍为大气的“水汽源”,但强度远较冬季为小(表6·5)。 从湿度场的情况来看,无论在那一个层次,每年从12月到次年2月,亚非大陆是北半球上比湿最小的地区,比大西洋、太平洋小,也比北美大陆小;盛夏期间6—9月,东亚一带,尤其南亚一带是北半球湿度最大的地区,而太平洋却为相对干区,4、5月和9月则是转换月,这与海陆蒸发作用的年变化密切关联。 (二)对雾的影响 海上空气潮湿,只要有适当的平流将暖湿空气吹送到比较冷的海面,下层空气变冷,极易达到饱和而凝结成平流雾,所以在海上,尤其是冷洋流表面,雾日极多。在纬度40°以上的大陆东岸和低纬度的大陆西岸都是冷洋流经过地区,不但海面多雾,大陆近岸受海风影响,雾日也多。像日本北海道沿岸,北美纽芬兰沿岸和加利福尼亚沿岸,南美秘鲁和智利沿岸,北非加那利冷流沿岸,以及南非本格拉冷流沿岸,都是世界著名的多雾区域。 大陆上除了沿海地区受海风影响,雾日较多外,一般大陆内部都是雾少霾多。陆地雾与海上雾有很多差异,主要表现在:陆地雾以辐射冷却形成为主,盛行于冬季晴夜和清晨,近午时因日照强而蒸发消散,海面雾的形成以平流冷却为主,春夏出现频率最大,正午日照虽强也不能消散,只有当风向改变,风力增强,使气流上下扰动时才被吹散。在大陆沿海地区多平流辐射雾,它是由湿空气平流至陆上,再经夜晚辐射冷却,空气达到饱和时而形成的。 (三)对降水的影响 海陆分布对降水量的影响比较复杂,海洋表面空气中水汽含量虽多,但要造成降水还必须有足够的抬升作用,使湿空气上升凝云致雨。从降水的成因来讲,可分为对流雨、地形雨、锋面雨和气旋雨(包括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数种。由于海陆物理性质不同,这几种降水出现的时间和降水量有显著的差异。 1.对流雨 形成对流雨的一个重要条件是空气层结的不稳定性。在大陆上夏季午后空气层结最易达到不稳定,在水汽充足和其它条件适宜时,就会产生对流雨。海洋表面在夏季午间水温往往比海面气温低,空气层结很稳定,尤其是冷洋流表面逆温现象很显著,只利于雾的形成,不会产生对流雨,只有在暖洋流表面,在冬季夜间,水温比气温高,当天空有低云时,夜间云的上部空气辐射散热变冷,云下空气有效辐射不强,下层又与暖水面接触,因此下层气温较高,气温直减率大,才有利于对流雨的形成,或者在冬季大陆冷气团移到暖洋流表面,气团下层增暖,也会产生对流雨,但总的来讲,海洋上的对流雨比大陆上为少,出现时间多在冬季夜间和清晨。 2.地形雨 地形雨只会在大陆上出现,在盛行海洋气流的迎风坡上最易形成。最著名的例子是印度的乞拉朋齐,它位于喜马拉雅山的南坡,年平均雨量为11429mm,是世界上少有的多雨地区。 3.锋面雨和气旋雨 海洋上的降水绝大多数是锋面雨和气旋雨。在副热带高压盛行的洋面上,空气中多下沉气流,空气层结又很稳定,所以年雨量很少,年平均值在300mm以下,在海岸的冷洋流地带年雨量甚至在100mm以下,是海洋上的“干旱”气候区。可是在纬度40°—60°的海洋表面年降水量却在1000mm以上,这是锋面和温带气旋经常在这里经过所产生的降水,海面平滑,气旋中的旋转气流不易遭到破坏,水汽又甚充足,在冬季锋面气旋发达,所以海上气旋雨冬季特别丰富,在热带暖洋流表面热带气旋盛行,是海洋上另一多雨地带。 在温带大陆西岸,气旋活动频繁,尤其是在冬季,南北气温差异大,锋面气旋最强,所以气旋雨也很多。愈向内陆,海洋气团变性愈甚,空气愈来愈干燥,降水量就逐渐减少,到了大陆中心就形成干旱沙漠气候。北半球大陆面积大,特别是亚欧大陆东西延伸范围很广,内陆地区受不到海洋气团影响,所以出现大片干旱、半干旱气候;在南半球由于大陆面积较小,内陆干旱区域也相应地比北半球小。
[设本页为书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