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环流

参考文献列表

1、
【题 名】东亚夏季风强弱年大气环流和热源异常对比分析
【作 者】吕俊梅[1,2] 张庆云[1] 陶诗言[1] 琚建华[3]
【刊 名】应用气象学报.2007,18(4).-442-451
【关键词】东亚夏季风 年际变化 大气环流 大气热源 外强迫源
【文 摘】根据黄刚等定义的东亚夏季风指数,对强、弱东亚夏季风年大气环流、大气热源和外强迫源SST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强(弱)东亚夏季风年前期冬季到夏季,太平洋SSTA为La Nina(El Nino)型分布,西太平洋暖池SST暖(冷),使得暖池附近对流活动较强(较弱)。与此同时,南亚大陆从印度半岛、青藏高原南部、中南半岛至华南大气异常加热(变冷),并且海陆热力对比加强(减弱),有利于出现强(弱)的东亚夏季风。此外,由于暖池附近对流活动强(弱),该地区上升气流较强(弱),Walker环流增强(减弱),当强(弱)的东亚夏季风向北推进时,副热带西风急流北撤位置偏北(南),副热带高压位置也偏北(南),7月至8月华北(江淮流域)位于副热带西风急流南侧,降水偏多,江淮流域(华北)降水偏少。并给出与东亚夏季风年际变异有关的大气环流和SST异常的物理图像。
2、
【题 名】舍入误差对大气环流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
【作 者】王鹏飞[1] 王在志[2] 黄刚[1]
【刊 名】大气科学.2007,31(5).-815-825
【关键词】大气环流模式 舍入误差 计算精度 误差研究方法 集合预报
【文 摘】 此文旨在研究气候数值模式的长期计算时受舍入误差的影响。通过对大气环流谱模式SAMIL采用不同CPU数计算时获得的长时间积分结果进行分析,发现使用不同CPU数进行单精度计算时,其十年平均月平均500hPa高度场随机误差在正负6~8gpm范围内,而使用双精度计算时相应的误差为正负3~4gpm。对于气候平均场而言,作者的试验表明SAMIL在并行计算时由于计算顺序改变而引起的误差在可接受范围之内。然而,虽然舍入误差的全球平均值不大,但其误差分布的差别范围并不小。数值试验得到的不同模拟结果之间误差大小与模拟结果的自身年际变化大小在同样的量级,因此对于“年际变化”这样的问题来说,其影响是不可忽略的,必须要使用集合预报的办法来减小误差的影响。文中列出了3种研究复杂数值模式舍入误差的实验方法,指出其一定条件下的等效性和不同适用范围,对于其他模式的舍入误差影响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舍入误差分析的基础上,介绍了一种新型的专门针对舍入误差的集合预报方法(舍入误差平均集合,RME),指出了其在气候模拟研究中的应用价值。
3、
【题 名】2001年1月滇黔准静止锋在演变过程中的结构及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作 者】杜正静[1,2] 丁治英[1] 张书余[2]
【刊 名】热带气象学报.2007,23(3).-284-292
【关键词】滇黔准静止锋 青藏高原 Hadley环流 Ferrel环流 双层结构
【文 摘】利用地面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2001年1月的滇黔准静止锋在演变过程中的温湿结构和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滇黔准静止锋表现为湿度锋,其大气环流特征与高原关系密切。青藏高原的抬升作用与Hadley环流偏南导致Ferrel环流的生成、加强对云贵高原的天气有重大的影响。对于I、Ⅱ型静止锋,Hadley环流圈南北跨距小,环流圈下沉支偏南,易与高原南部的上升支一起形成反环流,该反环流可产生较强的雨雪、凝冻的灾害性天气;Ⅲ、IV型静止锋,Hadley环流圈北推,环流圈南北跨距大,此时在青藏高原的南部无反环流存在,云贵地区上升运动较弱,产生的降水与天气也较弱。由于受副高增强的间接影响,Hadley环流在Ⅱ、Ⅲ、IV型静止锋存在明显的双层结构。
4、
【题 名】欧亚秋季雪盖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联系
【作 者】张天宇[1,2] 陈海山[2] 孙照渤[2]
【刊 名】地理学报.2007,62(7).-728-741
【关键词】欧亚雪盖 冬季大气环流 北极涛动 北大西洋涛动 西伯利亚高压
【文 摘】利用NOAA提供的1973-2004年32年欧亚雪盖面积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采用相关和合成方法对比分析了欧亚秋、冬季雪盖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关系,得到了一个观测事实:欧亚秋季雪盖与后期冬季北半球中高纬大气环流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尤其是与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最主要模态北极涛动(AO)或北大西洋涛动(NAO)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且欧亚秋季雪盖面积与后期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的关系比欧亚冬季雪盖与同期大气环流的关系更好。最后提出了一个联系欧亚秋季雪盖与冬季大气环流的可能原因:欧亚秋季雪盖异常可能是导致后期冬季北半球大气环流变化的一个主要强迫因子。
5、
【题 名】内蒙古地区蝗虫发生与大气环流特征的关系
【作 者】白月明[1] 刘玲[1] 乌兰巴特尔[2] 郭安红[1] 高素华[1]
【刊 名】生态学杂志.2007,26(7).-1054-1057
【关键词】大气环流特征 蝗虫 发生程度 内蒙古
【文 摘】探讨蝗灾发生程度与大气环流的关系是建立蝗灾天气学预测模型的基础。本文运用统计学理论研究了内蒙古地区蝗虫发生面积与大气环流特征量的关系。结果表明:头年7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位置南移有利于成虫生长和产卵;当年2月北非大西洋北美副高北界偏北、当年1月太平洋区极涡偏强影响虫卵越冬和夏季生长,与当年蝗虫发生面积呈负相关;当年5月北半球极涡中心位置移至60°-90°W时,灾害等级均为3级以上。
6、
【题 名】利用大气环流模式模拟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强迫响应
【作 者】李建[1,2] 周天军[1] 宇如聪[3]
【刊 名】大气科学.2007,31(4).-561-570
【关键词】北大西洋 涛动 三核型海温异常 大气环流模式
【文 摘】北大西洋地区的海温异常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对大气产生影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作者利用伴随北大西洋涛动出现的海温异常对大气环流模式CAM2.0.1进行强迫,考察了模式在冬季(12月、1月和2月)对三核型海温异常的响应。通过与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提供的再分析资料的对比,发现该模式可以通过海温强迫在一定程度上再现具有北大西洋涛动特征的温度场和环流场。在北大西洋及其沿岸地区,模式模拟出了三核型的准正压响应,与经典的北大西洋涛动型大气异常是一致的。模式结果与北大西洋地区大气内部主导模态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异常中心位置多偏向于大洋上空,在陆地上的异常响应强度很弱;二是高纬地区对海温异常的响应不显著,没有强迫出与实际的大气模态相对应的异常中心,表明该地区海洋的反馈作用较弱。
7、
【题 名】东亚冬季风指数及其对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表征
【作 者】高辉
【刊 名】气象学报.2007,65(2).-272-279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指数 大气环流 西风急流
【文 摘】基于月平均NCEP/NCAR再分析资料、CMAP全球降水资料及中国台站降水和冷空气资料,首先概括了东亚冬季风环流系统的主要成员,并对基于这些环流系统定义的有代表性的4种东亚冬季风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4种指数具有比较一致的年际和年代际变化特征,相互间都为显著正相关,表明各指数都能较好地反映出其他环流系统成员的异常。功率谱分析结果显示,所有东亚冬季风指数均具有3—4年的年际变化周期和6.5年周期及9—15年的年代际变化周期。此外绝大部分指数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都有线性减弱的趋势。所有季风指数都能够很好地反映“强(弱)冬季风年,低层西伯利亚高压偏强(弱),阿留申低压偏深(浅),副热带北风气流偏强(弱),东亚副热带地区气温偏低(高),中层东亚大槽偏深(浅)及高层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强(弱)”的基本特性。但各指数与冬季影响中国的冷空气次数间均无很好的对应关系。另外,绝大多数指数与东亚地区夏季降水也有较好的滞后关系,表明冬季风不仅对同期环流系统存在作用,而且还可能影响到夏季。
8、
【题 名】影响阿克苏河年径流量变化的前期大气环流指数因子研究
【作 者】毛炜峄[1] 王铁[1] 江远安[1] 王进[2] 李红德[2]
【刊 名】冰川冻土.2007,29(2).-242-249
【关键词】阿克苏河 年径流 环流指数 滑动相关 集合回归
【文 摘】应用阿克苏河两条支流的年径流量和国家气候中心发布的74类大气环流月指数资料,分析了年径流量与前一年大气环流月指数之间的关系.用滑动相关法提取初始因子库,建立回归模型和集合分析,得到超级集合回归模型.托什干河年径流量监测序列与超级集合拟合(预测)序列的相关系数达0.8766,而库玛拉克河达到0.8122.用逐级反推法,确定影响两条支流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的前一年环流指数因子.影响托什干河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的前期环流指数都以持续1个月的因子居多;影响库玛拉克河年径流量年际变化的前期环流指数都以持续2个月的因子居多,其次是4个月、1个月.影响两条支流年径流量的前期大气环流指数因子的种类、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持续影响时间等差异很大,这些不同与阿克苏河两条支流的流域参数、地表水来源组成、地表径流形成的气象条件等多方面的差异有关.
9、
【题 名】欧亚地形对夏季南亚大气环流日变化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作 者】刘新[1,2] 王军[2] 吴国雄[2] 梁潇云[3] 李伟平[3] 刘屹岷[2]
【刊 名】大气科学.2007,31(3).-389-399
【关键词】青藏高原 日变化 “感热气泵”(SHAP)
【文 摘】利用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气候模式F-GOALS的大气谱分量SAMIL,设计了有、无欧亚地形的对比试验,并与NCEP/NCAR再分析资料进行比较,通过分析其流场、高度场、温度和涡度的差异,得到欧亚大陆地形对夏季大气环流场日变化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欧亚大陆地形对大气环流和气候日变化的影响主要集中在青藏高原地区。由于青藏高原上空大气对太阳辐射加热场的日变化最为敏感,随着日间加热场的增强,热力适应造成白天高原低层大气气旋性环流加深,相应地使周边地区向高原辐合增强,引起高原地区日间的上升运动更为强盛,而使大气高层反气旋环流增强,引起高原上空向外辐散气流增强。也就是地形效应在白天增强了高原“感热气泵”的效率,使其产生明显的日变化,随之带来高原及周边地区局地环流强烈的日变化。由于上升运动的日变化,引起高原南部地区降水的日变化,同时降水的增加正反馈于上升运动,使得上升运动在高原南部地区日变化尤为强烈。
10、
【题 名】2006年北半球大气环流及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作 者】柳艳香[1] 王小玲[1] 毛卫星[2]
【刊 名】气象.2007,33(4).-102-107
【关键词】El-Nino事件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长江中下游梅雨 台风
【文 摘】2006年,赤道中东太平洋经历了一次从La Nina状态到El-Nino事件的过程。500hPa高度场上,欧亚中高纬度地区前冬为经向型环流,后冬亚洲地区盛行纬向环流;夏、秋季,亚洲高纬度地区为经向型环流而中纬度为纬向环流,这种环流形势不利于冷空气南下,导致我国2006年的夏、秋季变得异常暖。2006年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面积偏大、强度偏强且西伸脊点异常偏西。夏季没有出现持续性的较强的阻塞形势,从而使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少,梅雨较弱。东亚夏季风异常偏强。2005/2006年冬季,青藏高原温度异常偏高,各季的高度场也较常年同期偏高,这有利于副高的加强西伸,而7-8月、10月太平洋暖池区对流活动强盛,为热带气旋的生成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动力条件,并在副高的引导下多为西行路径。
11、
【题 名】1998年夏季我国东部降水与大气环流异常及其低频特征
【作 者】周兵[1] 文继芬[2]
【刊 名】应用气象学报.2007,18(2).-129-136
【关键词】环流异常 东部降水 低频特征
【文 摘】东亚夏季风环流的异常对该地区降水异常有重要影响,而低频降水又是季风活动的一个主要特征。研究揭示了1998年降水异常及其低频变化等观测事实,分析讨论了大尺度环流的4个异常特征。结果表明:1998年汛期长江流域出现二度梅,10~20d低频振荡具有普遍性,而30~50d的地域性较为明显;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位置的异常、欧亚大陆中高纬度持续阻塞高压、高空西风带急流轴线活动异常及二次季风涌的出现及其相互配合是长江流域降水异常的主要影响系统。
12、
【题 名】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非线性特征
【作 者】韦莹莹 吴洪宝 沈桂凤
【刊 名】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30(1).-17-25
【关键词】非线性主成分分析(NLPCA) 人工神经网络 EU型 PNA型
【文 摘】利用NCEP/NCAR再分析500hPa高度场资料,采用EOF和非线性主成分分析(NLPCA,Nonlinear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研究了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遥相关型的非线性特征,并将两种分析的结果与实际观测相比较,结果表明:NLPCA在提取资料场序列的低维非线性相关结构方面比传统EOF有明显的优越性。北半球冬季大气环流的遥相关型有明显的非线性结构特征,特别是EU型和PNA型,当非线性主成分NLPC取正负极值时,EU和PNA型并不是呈现完全的反位相结构。NLPC取负极值时,EU型的活动中心位置比NLPC取正极值时位置偏西,特别是欧亚大陆中部的距平中心,负中心比正中心偏西,强度更强;PNA型的4个距平中心在NLPC取正极值时比负极值时更集中,副热带太平洋的正中心、北太平洋的负中心比NLPC取负极值时的反符号中心偏东,强度更强。
13、
【题 名】2004年中国长江以南地区严重秋旱特征及其同期大气环流异常
【作 者】牛宁[1,2] 李建平[2]
【刊 名】大气科学.2007,31(2).-254-264
【关键词】中国长江以南 秋早 大气环流
【文 摘】利用2004年8~10月的中国160台站降水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了2004年秋季发生在中国长江以南地区的严重干旱(简称2004年长江以南秋早)前兆和发展特征以及秋早持续期间的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结果表明:2004年长江以南秋早是以8月在广西境内出现小范围干旱为前兆,9月扩展到长江以南中部地区,10月遍及整个长江以南地区而达到鼎盛的一个发展过程。2004年长江以南秋早事件的发生、发展和鼎盛期都受到了同期东亚大气环流异常的很大影响:2004年秋季东南亚上空的整层经向水汽输送出现了显著的负异常,说明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上空的整层水汽在经向上由南向北的输送减弱而从北向南的输送加强;850hPa水汽输送的异常加强了从北向南的水汽输送,从而影响了秋早的发展。结合2004年秋早持续期间850hPa流场异常分析,2004年秋季850hPa的流场在台湾海峡附近上空出现了一个气旋性的异常环流,它导致了西南水汽及其与越赤道气流和东南水汽的混合气流(10°N~20°N,135°E-150°E)在向北的输送路径上发生改变,并且此混合气流进入内陆从而加强了大陆上空由北向南的干冷气流,进一步影响了秋早的发展。通过分析850hPa等压面上的垂直速度场发现:秋早同期长江以南地区下沉气流异常,这种天气形势不利于降水的产生。2004年秋季长江以南地区受到了闭合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的长期控制,形成少雨的天气。除此之外,中高纬地区脊区前方和槽区的后方易于冷空气的南下输送,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使了秋早的发展。
14、
【题 名】大连地区主汛期多、少雨年同期大气环流场的差异
【作 者】王玲玲[1,2] 王谦谦[1] 张黎红[2]
【刊 名】气象科学.2006,26(6).-662-667
【关键词】大气环流 多少雨年 大连地区 主汛期 显著差异
【文 摘】大连地区主汛期降水异常是该地区大气环流异常直接影响的结果,本文用1961~2000年各层大气环流场资料来分析对比多、少雨年同期大气环流的情况。揭示出大连地区主汛期多雨年和少雨年同期的海平面气压场、850hPa大气环流场、500hPa西风带槽脊和高度场都存在显著差异。多雨年较少雨年该地区低层的辐合上升运动加强,850hPa盛行西南气流,水汽输送旺盛。同时,500hPa西风带的槽脊波动加深,高空西风急流增强。
15、
【题 名】华北夏季降水年代际变化与东亚夏季风、大气环流异常
【作 者】高庆九[1] 郝立生[2] 闵锦忠[1]
【刊 名】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6).-590-601
【关键词】华北 夏季降水 年代际变化 东亚夏季风 大气环流异常
【文 摘】利用华北夏季降水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刈。华北夏季降水、东亚夏季风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大气环流异常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华北夏季降水变化存在明显的8a、18a周期,东亚夏季风变化18a、28a周期性比较明显,二者年代际变化特征明显,但华北夏季降水变化和东亚夏季风变化的周期不完全一致.华北夏季降水量变化在6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东亚夏季风变化在70年代中期发生了突变,华北夏季降水与东亚夏季风变化存在很好的相关关系,强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一般偏多,弱夏季风年,华北夏季降水一般偏少,但又不完全一致.东亚夏季风减弱是造成华北夏季降水减少的一个重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因素,华北夏季降水减少还与环流异常密切相关.在地面上,青臧高原地区、华北地区气温下降造成华北低压系统活动减少,不利于降水.在850hPa层上,东亚中纬度的西南季风和副热带高压南部的偏东风、西北部的西南风异常减弱,使得西南气流输送水汽很多难以到达30°N以北的地区,而副热带高压两部外围偏东南、偏南气流输送到华北地区的水汽也大量减少,水汽不足造成华北夏季降水偏少.在500hPa高度场上,80年代欧亚遥相关型表现与50年代相反,变为欧洲(+)、乌拉尔山(-)、中亚(+)形势,这种环流使得乌拉尔山高压脊减弱,贝加尔湖至青藏高原高空槽变浅,纬向环流表现突出,小利于冷暖空气南北交换.同时在500hPa气温场上,80年代,西伯利弧至青藏高原西北部的冷槽明显东移南胜到蒙古至华北地区,锋区位于华北以东以南位置,使得华北地区冷暖空气交汇减少,降水也凼此减少.乍北夏季降水减少是由于东亚夏季风减弱和大气环流异常造成的.
16、
【题 名】梅雨期中国东部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海温的关系
【作 者】宗海锋[1,2] 张庆云[1] 陈烈庭[1]
【刊 名】大气科学.2006,30(6).-1189-1197
【关键词】梅雨期降水 时空变化 环流 海温
【文 摘】利用1961-2000年中国台站降水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扩展重建海平面温度(Extended Reconstructed Sea Surface Temperatures,ERSST)资料,采用EOF、小波变换、合成及相关方法探讨中国东部梅雨期降水的时空变化及其环流、水汽输送和海温异常特征。分析指出中国东部梅雨期(6月11日~7月10日)降水存在三种主要空间型:江南北部多雨型、长江流域多雨型和江淮平原多雨型。三种降水型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由于年际和年代际振荡的周期和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有不同表现,三种雨型旱涝年出现的年份有所不同。三种雨型对应的东亚夏季风环流各子系统的强度、位置、水汽输送等也存在明显差异。梅雨期三种雨型与冬季海温的研究表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有利于出现江南北部降水型;赤道印度洋、南海和西太平洋黑潮海温偏高有利于出现长江流域降水型;北太平洋中纬度海温偏高则有利于出现江淮平原降水型。
17、
【题 名】两类江淮大水的大气环流特征
【作 者】于淑秋[1] 林学椿[2]
【刊 名】气象学报.2006,64(5).-605-613
【关键词】洪涝 环流特征 阻塞高压 海表温度.
【文 摘】文中研究了江淮流域特大洪涝的环流特征.江淮流域洪涝年全国降水有两类分布型:即江淮流域大水年中国降水偏多型和江淮流域大水其南北降水偏少型.研究了这两类降水分布型的环流特征,结果指出:北半球500 hPa位势高度场有着显著的差异.东亚大西洋相关链的建立(南海高压、梅雨槽和鄂霍茨克海高压)是江淮流域多雨的重要条件,而欧洲阻塞高压的建立在全国降水分布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进而研究了东亚大西洋相关链与北太平洋海温的关系.
18、
【题 名】东北地区降水与大气环流关系
【作 者】贾丽伟[1,2] 李维京[1] 陈德亮[1,3]
【刊 名】应用气象学报.2006,17(5).-557-566
【关键词】大气环流型 东北地区 降水
【文 摘】利用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将1951-2004年逐日的海平面气压场分型,得到27种不同的环流型,研究了大气环流型与我国东北地区降水的关系.给出了8种出现频率最高的主要环流型出现的规律及它们平均的环流形势,分析了8种主要环流型下东北地区降水异常分布状况,并选出东北地区资料齐全、有代表性的9个站点进行了深入细致地分析,成功地建立了降水与环流型出现频率的统计关系,并用此重建了9个代表站54年的降水序列.结果表明:Lamb-Jenkinson大气环流分型方法可以很好地应用于我国东北地区,由此划分的环流型符合实际情况;8种主要环流型与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所建立的9个代表站降水距平回归方程能够解释近54年各站的大部分降水变化,进一步证明了东北地区降水与大气环流之间的密切关系.
19、
【题 名】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
【作 者】温之平[1,2] 黄荣辉[2] 贺海晏[1] 蓝光东[1]
【刊 名】大气科学.2006,30(5).-952-964
【关键词】环流异常 30-60天振荡 低频对流 夏季风 爆发迟早
【文 摘】利用1979—2003年NCAR/NCEP-2再分析全球日平均资料,及1979-2003年全球候平均的CMAP降水和NOAA日平均的向外长波辐射资料,分析了中高纬大气环流异常和低纬30-60天低频对流的活动对南海夏季风爆发迟早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当5月1~15日期间乌拉尔山及其以西地区对流层出现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中纬度大陆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我国东部沿岸地区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鄂霍次克海地区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时,副热带高压脊较早撤出南海,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活跃东传,菲律宾南部周围低频对流发展西移,华南地区低频对流活动南移以及加里曼丹低频对流活跃北移。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早。相反,当5月1~15日期间乌拉尔山及其以西地区对流层出现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中纬度大陆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我国东部沿岸地区为位势高度正距平(低频反气旋)、鄂霍次克海地区为位势高度负距平(低频气旋)时,副热带高压脊撤出南海较迟;与此同时,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不活跃、东传晚,菲律宾南部周围低频对流不活跃、其西移与孟加拉湾东部低频对流的东传反位相,华南地区低频对流活动也不活跃,加里曼丹低频对流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偏迟。
20、
【题 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及其与大气环流异常变化的关系
【作 者】康丽华[1,2] 陈文[1] 魏科[1,2]
【刊 名】气候与环境研究.2006,11(3).-330-339
【关键词】东亚冬季风 经验正交函数 年代际变化 大气环流
【文 摘】利用我国160个台站50年(1951-2000年)的月平均温度资料和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我国从1951/1952-1999/2000共49个冬季(11月至次年3月平均)的气温进行经验正交函数(E()F)分解。第1模态表现为全国一致的增温或者降温,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冬季气温增暖明显,发生了显著的年代际变化;第2模态则表现为南北温度的反相关系,20世纪80和90年代,我国北部地区,特别是东北和西北的温度增加,而我国南部则温度降低。采用频谱分析方法提取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信号更清楚地反映出这些变化。而且这两种模态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正位相叠加使得我国冬季持续偏暖,在降水场没有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加剧了华北地区的干旱程度。对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的回归分析表明,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第1模态与半球尺度上的北极涛动(A0)的变化有密切的关系,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南北环状模态;而第2模态则与中高纬大气环流中的一波结构联系密切,它在高度场上表现为一个准正压的太平洋和大西洋上反相的振荡模态。这就表明,我国冬季气温的年代际变化与大气环流中的基本气流及其扰动有密切的关联。作者还讨论了大气环流影响我国冬季气温年代际变化的可能机理,并指出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21、
【题 名】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与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
【作 者】吴志伟[1,2,3] 李建平[2] 何金海[1,3] 江志红[1]
【刊 名】科学通报.2006,51(14).-1717-1724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旱涝急转 大尺度环流异常 长周期尺度
【文 摘】利用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1957—2003年中国720站夏季(5~8月)逐日降水资料,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分旱转涝和涝转旱两种类型)进行研究,定义了一个长周期旱涝急转指数(LDFAI),再结合ERA-40再分析资料及1957~2003年南半球和北半球环状模(SAM和NAM)指数时间序列,分析了异常年的同期和前期的大尺度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结果表明:旱转涝年旱期西太平洋副高主体偏南,长江流域低层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同时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南,长江中下游地区干旱少雨;涝期西太平洋副高北抬,该地区低层有正涡度发展并伴随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南亚高压和高空西风急流北抬,导致该地区降水增多.涝转旱年涝期北方冷空气活跃,冷暖空气交汇于长江中下游地区,低层正涡度发展同时辐合、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较强,南亚高压位于高原南侧上空,长江中下游地区偏涝;旱期低层有负涡度中心发展伴随着辐散、下沉的加强和水汽输送减弱,副高异常显著的北跳,南亚高压向东向北扩展至华北地区,长江中下游转为东风急流所控制,干旱少雨.另外,长江中下游夏季LDFAI与其前期2月份的SAM和NAM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这为长江中下游夏季长周期旱涝急转现象的预测提供了有参考意义的前兆信号.
22、
【题 名】西北太平洋冷海温对东亚初夏大气环流影响的数值研究
【作 者】袁佳双[1] 郑庆林[2]
【刊 名】应用气象学报.2006,17(3).-310-315
【关键词】西北太平洋 持续冷海温 季节转换 数值试验
【文 摘】利用改进的NCARCCM3气候模式,研究了1992年西北太平洋持续冷海温对东亚初夏季节大气环流的影响。西北太平洋冷海温不利于初夏东亚南支西风急流季节性北移,引起亚洲东部沿海低槽明显加深,东亚大槽平均高度场降低了4.66dagpm,从而也不利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西伸加强。西北太平洋冷海温还不利于我国大陆初夏温度场回升,特别是引起我国东北地区近地面温度下降2~5℃,是影响东北冷夏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模拟结果表明,1992年初夏江淮入梅期较常年偏晚,降水异常偏少,与紧邻东亚大陆的西北太平洋持续冷海温有关。
23、
【题 名】东北夏季气温变异的区域差异及其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
【作 者】孙建奇[1,2] 王会军[1]
【刊 名】地球物理学报.2006,49(3).-662-671
【关键词】东北夏季气温 大气环流 ENSO 东亚夏季风
【文 摘】利用1951~2000年中国东北地区23个台站资料,对东北夏季气温的时空分布进行了研究,发现其变化除具有整体的一致性外,东北南部和北部的夏季气温在年际和年代际时间尺度都表现出很大不同,其中北部区域的夏季气温在1987~1988年间发生了一次显著的气候突变.另外,剔除夏季气温全区一致变化的年份后,南北两区夏季气温与大气环流和海表温度的关系表明:突变前,影响北部和南部冷/热夏季的大气环流形势存在显著的不同,关键海域亦有很大差异:影响南部的为中纬度西太平洋和印度洋部分海域,影响北部的主要为ENSO事件;突变后,两区的夏季气温及相应大气环流和关键海区都趋于一致.在整个分析时段内,北部夏季气温与东亚夏季风存在显著负相关,而南部的关系则不明显.
24、
【题 名】北半球大气环流异常与广西夏季高温天气
【作 者】赵金彪 张健挺 陈丽娜
【刊 名】气象科技.2006,34(2).-157-161
【关键词】高温 大气环流 典型相关
【文 摘】利用1951~2003年北半球500hPa月平均高度场资料,对广西多高温年份和少高温年份的大尺度环流场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多高温年和少高温年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差异明显,主要表现在:北太平洋阿留申群岛到副热带地区在冬春季和前汛期都呈现相反的南北距平分布结构;盛夏,多高温年在乌拉尔山至贝加尔湖地区及孟加拉湾至我国西南地区是正距平区,而少高温年在上述地区为负距平中心.典型相关分析表明,7~8月500hPa高度场与前期1月、4~6月的高度场有密切的联系,高空槽脊的强弱分布及西太平洋副高等大尺度天气系统的变化本身具有一定的内相关,从而揭示了高温天气形成的大尺度环流变化的一些事实.
25、
【题 名】东北地区汛期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分析
【作 者】贾小龙 王谦谦
【刊 名】高原气象.2006,25(2).-309-318
【关键词】东北地区 汛期 降水异常 大气环流
【文 摘】针对东北地区汛期(7~8月)的情况,分析了造成汛期降水异常的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汛期多(少)雨年,低层850hPa蒙古东南的气旋(反气旋)式距平环流、我国大陆东部的西南风(东北风)距平气流及日本南面的反气旋(气旋)式距平环流的共同作用加强(减弱)了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在东北地区的辐合;多(少)雨年,中层500hPa中高纬西风带经向运动加强(减弱),从贝加尔湖以北的高纬地区到日本附近的高度场呈+-+(-+-)的波列分布。8月的环流形势比7月更容易造成严重旱涝,下游鄂霍茨克海和日本海阻塞高压的发展和减弱是造成8月降水异常的重要因子。考虑7月旱涝流型演变时,应着重关注南北向+-+的“波列”;而考虑8月旱涝流型演变时,则更应着重关注东西向-+-+-的“波列”配置。多、少雨年,高、低层的散度场、垂直速度场及水汽条件等物理量场都有明显的差异。
26、
【题 名】2005年北半球大气环流特征及其对中国气候异常的影响
【作 者】宋文玲
【刊 名】气象.2006,32(4).-68-73
【关键词】环流特征 副热带高压 西风环流 季风 气候异常
【文 摘】2005年北半球主要环流特征为,500hPa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明显偏强,位置总体偏西偏北,春季副高位置异常偏西;东亚地区夏季500hPa位势高度距平场上大部地区为正距平分布,贝加尔湖南部为正距平中心。亚洲中纬度经、纬向环流交替出现,冬季经向环流异常发展,造成我国东部地区气温异常偏低;夏李纬向环流发展,同时东亚夏季风偏强,汛期主要雨带位置位于淮河流域。冬、春李热带对流活动减弱,入夏以后迅速加强,台风活动活跃。热带海洋为暖水位相。在海洋和大气环流的共同影响下我国天气气候发生了明显异常。
 

[专题2参考文献]  [返回专题列表]  [专题4参考文献]